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第十五週~海洋系列2 - 紅沙

紅沙是海釣場裡的基本魚種 紅沙是俗名 正式學名叫做 黃臘魚蔘





特徵是 身體側扁 成卵圓形 嘴吻部鈍 魚體為銀白色且無任何斑點 鱗片細小 側體線幾乎是一直線 尾鰭成開叉狀 喜歡棲息再水深一公尺到十公尺的海域 尤其喜歡潔淨無污染的區沙質海底區域 幼魚甚至會進入 瀉湖 或是 河口 屬於肉食性魚類 蝦子是紅沙的最愛 因為可以進入半鹹水區域 所以在南台灣被大量養殖 成為重要的養殖魚類之一 屬於經濟性食用魚類 黃臘魚蔘 是熱帶性魚類 分布在印度以及太平洋熱帶海域 台灣四週皆有出產


黃臘魚蔘 幼仔魚



根據國外文獻顯示 野生的"黃臘魚蔘 "體型最大可以達到15公斤以上 而下圖這一尾紅沙體型已經夠嚇人了 也才10.88公斤而已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第十四週~海洋系列 - 紅魽

紅魽魚篸 俗稱: 紅甘 紅魽學名Seriola purpurascens ,屬於魚參科魚類,分佈於台灣四周、日本東北地方以南。體長可達1.5公尺,體形與青魽相類似,但較肥短,體色略帶褐色 青魽體型比較瘦長 紅魽的產卵期在3-7月,稚魚、幼魚常附著於流藻 是鰤屬4種之中體型最大的

紅魽是非常美味的高級魚,不過有些日本的老饕認為它的味道比青魽稍微遜色。其實在萃取物成分的遊離氨基酸中,兩者之間的含量呈現顯著差距的只有組氨酸(紅魽286毫克,青魽1160毫克),而麩氨酸、甘氨酸、離氨酸也有若干的差別,然而這是否造成了味道之差的原因,仍有檢討之餘地。紅魽味道最鮮美的季節在秋天,其中以2-3公斤左右的中型魚最為美味。尤其在台灣盛秋之後,由於海域溫度下降,魚體充滿了脂肪,生魚片一入口,沒有魚參科魚的那種無味的脆身,而是現出圓實、美味留香的高級魚感,怪不得台灣客喜好紅魽腹




紅魽 紅分佈於溫熱帶海域,為台灣沿近海可捕獲之重要經濟魚類,其人工種苗繁殖在台灣已行之多年,亦獲成功 所以也成為 海釣池裡的基本魚種之ㄧ 台灣產的紅魽多為內銷 除了內需市場需求大之外 外銷的比例較小 另外台灣拜水產養殖技術 獨步全球 紅魽的種苗繁殖也是大有成效 但其魚苗主要市場在日本,而日本公司大都收購海南島及越南所採天然種苗進行蓄養,然後再以活魚船載運至日本放養。平均天然魚苗之成長,較台灣人工繁殖要早兩個月的時間,因此台灣生產出來的人工魚苗,日本市場興趣缺缺,也造成了海南紅魽苗的熱賣,不僅銷往日本市場,大陸沿海也有許多養殖區如饒平、陽江等地直接養成大魚後直銷日本、韓國市場。海南地區為保護紅魽魚苗產業,更實施限制魚苗出口的額度,限額由之前每年兩千萬尾欲縮減為一千萬尾 因此紅魽的種苗及成魚 都是以台灣市場為主





十三週~澎湖海鮮饗宴(二)



採用澎湖新鮮的狗母魚丸所做的狗母魚丸湯,彈牙的口感搭配湯頭的鮮甜,讓人難以忘懷的好湯滋味。







來到讚哥麵攤,內行的消費者絕對不能錯過這道「石蚵沙西米」。新鮮野生石蚵加上讚哥特調日

式醬汁,風味絕佳。





招牌排骨加上炸得金黃香酥的澎湖花枝排,讓您一次飽嚐排骨和花枝的美味組合,享用加倍美食更過癮。



日本人所說的寒天,其實就是「洋菜」。富膳食纖維的寒天在老闆讚哥的精心調配下吃起來完全無腥味,相當爽口。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十二週~澎湖海鮮饗宴(一)

沙拉小管:
夏天來澎湖一定得嚐嚐脆甜的澎湖小管,光看小管滑溜光亮的色澤就可以想像它的脆度跟甜度,沾上旁邊的美奶滋,在夏天吃起來特別爽口入胃
菜餚:大蛤仔炒絲瓜

介紹:
絲瓜,說到澎湖絲瓜,哪個遊客不知道不曉得,來澎湖的合菜,你吃幾餐可能就吃幾次澎湖絲瓜,澎湖的絲瓜比台灣的絲瓜甜、脆,所以很有口感。你不用特別註明,餐廳也會做給你,其實你可以跟老闆說要炒蛋還是炒大蛤肉,或是炒螃蟹肉。夏天天氣熱,還可以請餐廳煮絲瓜湯,在炎熱的夏日很清淡不膩。
澎湖人比較常吃的方式是大蛤仔炒絲瓜跟絲瓜清湯,大蛤仔在澎湖潮間帶去耙就會有,加上自家種的絲瓜,這一道菜色對澎湖人來說是經濟實惠甚至不需要花錢的


菜餚:炸花枝丸

介紹:
這道菜不需要多介紹,來澎湖一定會吃一餐合菜就吃一次花枝丸,不過在餐廳吃到的花枝丸都已經用進口的花枝下去做的,不是澎湖海域抓的花枝下去打的,生吃都不夠還要曬乾,但是還是比台灣的花枝丸好吃千百倍啊,一咬下去就是滿嘴花枝肉,現在餐廳的花枝丸越來越貴了,十粒花枝丸就要賣到180,還是媽媽自己做的好吃。


菜餚:海菜魚丸湯

海菜介紹:
海菜在站長小時候一點都不值錢,退潮的時候到海邊去遛,一小時不到就一加藍的海菜,海菜最麻煩的是清洗的功夫,得反覆沖水加以清洗,老媽都說海菜的價錢都是洗海菜的工錢。
海菜下去煮湯本來也是澎湖人日常生活的飲食料理,慢慢也成為觀光客點海鮮合菜必備的佳餚,身價就翻了幾倍,市區有冷凍跟烘乾的海菜,吃了若覺得順口喜歡,可以買回台灣自己煮
澎湖人海菜大多加上狗母魚丸下去煮湯,甚至會加上一些澎湖麵線,就可以解決一餐。餐廳則考慮成本會煮魚勿仔魚湯,海菜煮的湯頭很鮮,不過有些餐廳料理的海菜太少或過稀、海菜沒洗乾淨而有腥味,不見得每家餐廳煮的都好吃





2009年11月24日 星期二

十ㄧ週-磯釣介紹

浮游磯釣
浮游磯釣乃指在磯、岩海岸地形,以浮標方 式所從事的釣法,因釣種類之不同,而區分為一般浮游磯釣與藻餌浮游磯釣二種。 是指以葷餌為之的浮游磯釣,常見魚種有黑 毛、白毛、雀鯛、水針、剝皮魚、河魨、 魚、鶴 、黑鯛、黃鰭鯛、鸚鯛、烏 魚、白帶魚、黃雞魚等。
.釣具 視對象魚之不同,釣竿有以手竿為 主,手竿以18尺--21尺硬釣 或超硬為主,3號--5號母線,或是以 1號--5號磯竿,3號--10 號母線不等。
.釣餌 南極蝦、蝦仁、海蟲、青蟲、跳蟲 或烏格丸均可,釣大型魚可 用活餌或秋刀魚。

藻餌浮游磯釣
藻餌磯釣乃本省所特有,其與一般浮游磯釣 的差別在於餌完全使用海藻,而藻餌浮游機釣魚種為黑毛、白毛、臭肚、正吊、倒吊、天狗鯛、變身苦等,魚相較為單純。
.釣具 以0.8--2號之磯竿為主,母線則以4號 --6號, 子線以2號--5號左右。
.釣餌 如海蝕平臺上所自然生長的腳白菜 、鹿角菜、紫菜、海髮絲等 可採用。

重磯釣
重磯釣之特色為選擇深遂、潮水流通的磯岩 做為釣場,目標魚 為大型之洄游或底棲魚為主,本省較為著名之釣場如基隆嶼、 出風鼻、蘭嶼等地,而常見魚種為牛港 、闊步 、紅 、石斑 、紅 、薯鰻等。
.釣具 以 80--100號之重磯專用竿,加上大 型強力捲線器或大型輪盤 、母線多以80磅--100磅而長度為500公尺--800公尺為多。
.釣餌 常以整尾鰹魚或巴攏、花飛等為餌 。

臺灣沿海的磯釣場
1.北海岸 臺北縣:興化店、牛東寮、麟山鼻、富貴角、老梅、石門、跳 石海岸、金山、野柳 基隆市:和平島、望海巷、八斗子
2.東北海岸 臺北縣:鼻頭角、蚊仔坑、和美 村、澳底、卯澳、馬崗、萊萊 、大小香藍 宜蘭縣:石城、金斗公廟、龜山、大里、大溪漁港、蕃薯橋
3.蘇花公路沿線 宜蘭縣:東澳、烏石鼻、谷 風至漢本沿線 花蓮縣:和平洞口釣場、清水斷崖
4.花東沿海公路沿線 花蓮縣:石梯坪、石雨 傘、三仙台 臺東縣:成功、小野柳
5.西南部沿海 高雄市:西子灣 屏東縣:滿州鄉、核三廠出口、九鵬南仁灣、佳洛水、鵝鑾鼻 群礁海岸、船帆石海岸、南灣、貓鼻頭、萬里桐至保 力 溪口沿線。
6.離島 澎湖各島、小琉球、綠 島、蘭嶼

澎湖魚種很多,大部份以臭肚魚、鸚歌魚、黑尾冬、玳瑁石斑為主。我們澎湖釣點很多,但若遇到天氣不好,東北季風變強時釣點就變少了,不過還是有很多釣點在天氣差也可以釣的地點,而且是無風無浪的好地點,以下這是強風出現時還可以釣的地點

第一.山水第一碉堡
第二.山水第二碉堡

第三.山水碼頭

第四.風櫃洞前面

第五.馬公港台華輪停靠處

第六.合仔尾南面

第七.外垵碼頭

第八.內垵南面碼頭

第九.紅羅北面碼頭

第十.大倉島碼頭

進觀光休閒四甲組員:

李家佩2095420039 polo11262001@yahoo.com.tw

陳嘉雯2095420037 aa2233445@yahoo.com.tw

王晶晶2095420041 x223613633@yahoo.com.hk

魏欣瑜2095420025 ginirabbit129@yahoo.com.tw

引用:http://ph.etaiwanfish.com/

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p=%E6%BE%8E%E6%B9%96%E7%A3%AF%E9%87%A3&rd=r1&fr=yfp&fr2=sb-top&pstart=1&b=11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第十週-澎湖傳統漁業活動

挽紫菜

最富地方特色的漁業活動挽紫菜,每年的1月開始赤崁龍德宮組成委員辦理整個姑婆嶼挽紫菜事宜,村20~36歲的壯丁則有一份出海採收的權利叫丁男票,全戶沒有這一層年齡的也分得一張優丁票,出船協助運送的則分得六張紫菜單,紫菜生長初期由委員會派二人輪流前往姑婆嶼看管,以防止盜採,,待紫菜成長完全時,則挑選天候較好的日子全村擁有採紫菜權利的人出發至姑婆挽紫菜,船靠岸後全部集中在北岸約30公尺處,待村長點燃鞭炮後各憑本事開始採收,直到第二次點燃鞭炮後結束。純粹使用手來採收,不可使用鐵片的工具,以免影響日後採收,一年大約有2次的採收。


採海菜

每年的12月至隔年的3月底是海菜生長的季節,4月初由於海水回暖,海菜則逐漸脫離生長地,海菜大部份生長在岩石平台上居多,且東北季風越大並伴隨著毛毛細雨時的海菜越易生長;大部份的漁村婦人利用漲潮時海菜較不易與岩石平台上的泥沙重疊,因此逆著潮水的方向利用刮刀式的工具將海菜採收回家,再利用海水清洗後賣給菜市場的盤商。海菜富有豐富的核黃素、維生素B12以及鐵質,是很有營養的食物。大部份澎湖人會用海菜以及狗母魚丸混在一起煮成可口的海菜魚丸湯,這是別的地方所吃不到的,有機會到澎湖的餐廳可以點來吃吃看,價格不貴又好吃(註:在觀海別墅的BBQ餐也可以吃到料好實在的海菜魚丸湯)。

定置網

定置網又分成三種,分別為立竿網,定剌網以及大敷網三種;立竿網:又分成高低竿網二種,低竿網大部份屬於私人所擁有,而高竿網則由20~30人所組成所共同擁有,利用退潮時將鐵條插在礁棚或石滬間,依網的高度將網的上緣緊在鐵條上,下緣則立用礁石壓著,漲潮時,魚游入網內,退潮時則困在網中。
定剌網:將網張開,下網用礁石壓著,上網則綁上浮標,利用漲潮時將整張網撐開,利用魚類迴遊的特性,讓魚兒誤觸網而捕獲。
大敷網:澎湖僅有二張,分別位於鎖港以及員貝二處,大敷網由囊網,圍網以及垣網等三部份組成,整張網張在洋流處,利用一層一層的垣網讓魚群進得去出不來,阻斷魚群的通路,再以圍網圈圍魚群,讓魚群在此不停的迴游,最後拉起時,使魚進入囊網而捕獲。
註:目前員貝有業者(員貝海上牧場)有從事大敷網的活動,有興趣的人可以參加。


站港釣魚

在前往吉貝搭乘快艇時,經常會在赤崁碼頭外看到有人站在水道旁拿著一隻釣竿釣魚,這就是站港釣魚;退潮時所有的魚會退到水深較深的水道中集中起來,因此大部份的釣者會利用這一段時間拿著長釣竿、魚簍開始尋找合適的地點釣魚 ,大部份的漁貨以玳瑁石斑為主,有時還會釣到青嘴等高經濟魚類,是澎湖另類的釣魚方法之一。




資料來源:http://www.g-island.idv.tw/travel/traditional-fishery.htm#牽罟


進觀光休閒四甲
組員:
李家佩2095420039 polo11262001@yahoo.com.tw
陳嘉雯2095420037 aa2233445@yahoo.com.tw
王晶晶2095420041 x223613633@yahoo.com.hk
魏欣瑜2095420025 ginirabbit129@yahoo.com.tw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第九週-七美九孔節

七美九孔節


位於澎湖縣最南方的七美島,今年已是連續第7年舉辦九孔節,藉由多彩多姿的活動行銷七美美麗景觀及養殖九孔。七美除了海鮮美食,還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和美麗的海岸線,例如(魚月)鯉灣海域因為無污染,海水湛藍清澈,是浮潛者的最愛,其他景點還有古厝群、望夫石、雙心石滬等。

  

七美島的雙心石滬造型獨特而優美,被譽為地表上最美的圖案之一,因圖形雙心相嵌,心上有心,被視為男女愛情的象徵。  


七美九孔節將持續至 8月26日止,當天將在七美公園舉辦生猛海鮮燒烤大會師,七美鄉公所呼籲全國各地的遊客踴躍前往一遊。



第九週-澎湖海鮮節

澎湖海鮮節


每年夏天是澎湖最美麗的季節,菊紅嬌豔的天人菊開滿遍地綠坡,各式海上活動將湛藍的海面點綴的好不熱鬧。以漁業為主的澎湖,海鮮是當地不可或缺的美食,許多人來到澎湖,不諱言的說:就是為了海鮮而來!令人印象猶存的澎湖花火節剛在6、7月美麗落幕,另一項澎湖年度盛事「菊島海鮮節」也接著馬上登場,自8月1日起到9月30日,澎湖縣今年特別規劃4條農漁村體驗行程,讓遊客除了大啖時令海鮮、飽覽菊島的美麗景色,還能深入體驗漁村的萬種風情。2009澎湖菊島海鮮節的漁村體驗活動,皆由澎湖縣政府農漁局輔導在地社區協會舉辦,原汁原味呈現在地文化。4條農漁村體驗行程,包括馬公市菜園社區的「菜園蚵幸福」、西嶼鄉二崁村聚落的「拾童心、集印記」、馬公山水社區的「漁村遊GO」,以及白沙鄉歧頭村的「抱墩抓魚樂」。遊客可以選擇客串漁夫,體驗傳統抱墩的捕魚樂趣;挽起袖子,迎著澎湖絢爛的陽光和微鹹的海風,親手餵海鱺、釣花枝;或是重拾兒時記憶的童玩體驗,以及在大目船上彩繪自己的澎湖夢等體驗。菊島海鮮節除了各項農漁村體驗外,重頭戲就是美味的海鮮大餐!小管、花枝、海鱺料理、石蚵麵線、芥末生石蚵、刺河豚、珠螺等,再加上澎湖特有的蔬果,讓人身心都獲得莫大的滿足。4條行程路線也都推出在地風味餐,讓遊客在遊賞之餘,也能品嚐最鮮的澎湖味。
澎湖菊島海鮮節的4條漁村體驗行程,預約報名可洽當地各社區發展協會,今年海鮮節也首度與7-ELEVEN ibon合作,民眾可至全台4800多間門市購買活動體驗券,或上活動網站http://temp.penghu.gov.tw/2009fish/index/查詢。

【2009澎湖菊島海鮮節】
活動:抱墩抓魚樂內容:魚拓DIY、抱墩抓魚樂、潮間帶巡禮等
洽詢:(06)9262131-29澎湖區漁會
活動:漁村遊GO
內容:製作手工魚丸或花枝丸、特色DIY、浮潛或海釣
洽詢:(06)9950460山水社區發展協會
活動:拾童心、集印記內容:彩繪大目船、農漁村生活、童玩體驗等
洽詢:(06)9982776二崁村聚落協進會
活動:菜園蚵幸福
內容:釣花枝、烤牡蠣、餵海鱺、特色DIY、菜園菜等
洽詢:(06)9219027 菜園社區發展協會


第九週-綠蠵龜生態研習活動

綠蠵龜生態研習活動


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由於過去三年辦理『望安綠蠵龜生態研習營』,研習活動的課程安排活潑有趣,受到參加學員的肯定與支持及各界愛好者的詢問。為了持續推動生態保育觀念,2009年暑假,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再度與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共同主辦『2009望安綠蠵龜生態研習營』。營隊內容包括海龜生態知識的傳授、綠蠵龜觀光暨保育中心的導覽解說,同時更讓參與營隊的學員有機會實地觀察(模擬體驗)海龜上岸產卵的情狀,將以每位參與者的個人親身經驗落實海龜保育之推廣。此外,藉地利之便,特別邀請了在地的自然研究與文史工作者來導覽解說澎湖傳統建築物的特色,及傳統文化中蘊藏的智慧與當地的民情風俗。















第九週-2009 澎湖石滬觀光季

2009 澎湖石滬觀光季

在澎湖眾多獨特的海島產業中,以「石滬」為最具代表性。尤以位於澎湖北海,而且是最大的有人島─「吉貝嶼」,她擁有石滬群數量最多、分佈最廣,且最具完整性。從空中鳥瞰,吉貝的石滬群宛如一片藍涔涔的海田,她是充滿著先民智慧的叠石,更在大海中刻劃出美麗線條,優雅地徜徉在天地與海洋之間,一串串心型的地景藝術,是點綴海島生活彩姿的美麗圖騰,更是註記著先民蓽路藍縷的艱辛歷程。總之,她的美麗一定讓你感動。近年來,在各界的努力推廣下,石滬漁業不但已慢慢轉化成以海洋生態體驗與環境解說教育為主的休閒遊憩活動,更因它的獨特與文化產業價值,深深地吸引著國際人士的目光。
藉由多元且深度的石滬遊憩體驗,除了可以讓遊客在探尋的過程中,從傳統的漁具到石滬漁法的實際操作體驗,仔細品味澎湖最道地的漁村采風外,當夜深人靜之際,浸身於沁涼愜意的海灘上,遙望漁火與繁星相映於銀河月色裡,澎湖國際渡假島嶼的風情萬種,一定讓您流連忘返,迴盪於腦海之中。您是否心動了呢?不妨找幾個三五好友,一同來親身感受石滬的傳奇與追捕魚群的樂趣,我們將以「石滬」這美麗的地景藝術及特殊的海島風情,讓您重新愛戀澎湖的魅力!















資料來源:http://www.penghu-nsa.gov.tw/user/Article.aspx?Lang=1&SNo=02001883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釣魚趣

  • 推薦一:馬公港
    安全指數:很安全
    介紹:
    這是從不會釣魚變成會釣魚的地方,基本魚種不多,大多使用沉底釣。若是使用小管肉或是蝦仁、活蝦,一般都釣獲黑點(黑星笛鯛)、雀鯛、石斑(有很多種)、白鰻(亦有少量臭肚)。有時會出現黑鯛,還有不知名的魚(體型大約40~60CM)。
    若是使用麵包紅餌則有機會釣獲烏魚(時常大量!)。使用假餌或吳郭魚會有花枝前來抱餌,不過量少,冬天比較多。
    使用秋刀魚肉、或小銀魚,冬天可在晚上釣白帶魚,量亦在逐年減少中。
  • 推薦二:案山港口
    安全指數:很安全
    介紹:
    此處常有成群約10~20CM的臭肚。使用紅餌灑誘餌不難釣個十餘尾,有時亦會釣到鸚鵡魚、剝皮魚、熱帶魚。
    用活蝦亦有30公分左右石斑魚索餌,此區雖然水淺,不過使用浮標垂釣容易。
  • 推薦三:小山水海蝕平台
    安全指數:不宜浪大風大日子前往磯釣場
    介紹:
    此處比較隱秘,不容易找到,要到山水問當地人比較容易找到,這邊的魚種很單純,不過體型大。大多使用紅餌或是活蝦(小),一定要準備誘餌去灑,多釣獲中大型鸚鵡魚(約20~55cm不等),以及臭肚(約20~45cm不等)。看過釣獲雜魚有龍占、人面鰈、星河豚、剝皮魚、白毛,底下也有不知名大魚,不過不易釣獲。
  • 推薦四:山水海灘右側之玄武岩磯釣場
    安全指數:不宜大風大浪日子前往!
    介紹:
    此處容易發現,面對山水海灘,往右邊到底~就可看到,使用銀色五公分生的丁香魚(釣具店可買到),沉底釣極易釣獲狗母魚,體型約10~30CM,亦有臭肚雀鯛等等的魚類,也曾經釣過小管。
  • 推薦五:跨海大橋
    安全指數:安全
    介紹:
    跨海大橋往西嶼的方向到橋的終點的左手後方,那裡的魚有40CM及大臭肚、鸚鵡魚、黑白毛、烏尾等等,魚種甚多。使用小的活蝦配合清晨黃昏,釣到大魚不難。亦發生過灑誘餌大型魚類搶食,也發生過釣3小時全無動靜,是一個令人又愛又恨的釣場。
  • 推薦六:龍門淺礁
    安全指數:安全
    介紹:
    淺淺的礁岸,約兩公尺步道,可用活蝦釣獲黑毛約35CM,可釣獲錦魚、臭肚、鸚鵡魚、雀鯛、河豚、石斑等不知名的魚類,魚種多的不得了,吃餌率高,非常值得去試一下。

引用:http://www.phsea.com.tw/travel/index.php/%E9%87%A3%E9%AD%9A

踏浪

所謂的踏浪就是利用退潮時裸露的大片潮間帶,到海中去尋找海生物且認識潮間帶生態的活動

介紹:
所謂的踏浪其實就是潮間帶活動,澎湖居民利用退潮後裸露出的廣闊潮間帶做為謀生的場所,從事撿拾螺貝、抓魚、抓螃蟹等等經濟活動,賺點外快。在以前這是澎湖許多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現在即使是澎湖人本身,不少人也早已將潮間帶活動視為純粹運動、休閒的活動。
潮間帶有著豐富的生態資源,包括各式海參、各種螺貝、螃蟹蝦魚、以及各類軟珊瑚跟硬珊瑚,以上都是澎湖潮間帶基本的生態內容,所以在澎湖從事潮間帶活動(就是遊客口中的踏浪),主要目的就是觀賞認識這些潮間帶活動。所以遊客是否選擇踏浪活動,請先瞭解自己對於海洋生物是否有認識的興趣,勿被「踏浪」這商業性的廣告詞彙所迷惑。



歷史:
澎湖地區潮間帶活動發展成觀光踏浪,可以追溯到1990年快樂公主號開闢的「古道新走」員貝至沙港踏浪活動,爾後幾年踏浪活動就如雨後春筍般展開,大倉、吉貝等多條路線紛紛開闢。澎湖的旅遊業者就是這樣,太多人只向錢看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美美的商業包裝活動。
1990-1997年間過度氾濫的踏浪活動嚴重破壞澎湖潮間帶生態,許多珊瑚被遊客踩死,站長還親眼看過有遊客開著吉普車從城前一路碾過千百年的珊瑚礁直奔大倉島。面對遊客和業者缺乏保護珊瑚生態的意識,生態保育工作者終於介入向縣府施壓,縣府邀集業者規範踏浪路線,踏浪活動熱潮方歇。

許多潮間帶生物是不可食用的,所以站友們勿隨意傷害捕撈這些海生物,讓它們回歸到海洋的生態體系中


時間選擇:
踏浪必須在乾潮前後一個小時進行,且注意潮汐變化(參考澎湖潮汐表使用方法
每月農曆初一、十五前後3日是潮差最大的日子,最適宜踏浪。


裝備:
帶寬邊遮陽帽
穿著防水防滑的鞋子
穿著長袖上衣防曬
穿著短褲利於行動
注意其他防曬事項(自備飲用水(海上沒有7-11)




安全:
參加有業者帶領的踏浪活動,嚴禁脫隊去自強活動
由澎湖當地熟悉海域的人士帶領
若於退潮時自行步下潮間帶玩耍,請務必於距離海岸50公尺內的區域活動,並勿踏入海水覆蓋無法見底的區域。
漲潮速度非常地快,若發現潮水明顯上漲,請盡速回到岸邊,以免發生危險。
各碼頭的出海航道皆有挖深,並在航道兩旁插上旗竿作為標誌。若站友到碼頭附近潮間帶踏浪,請記得別靠近這些旗竿,以免踩空掉入深水中。
疼惜我們的島:
澎湖海域的潮間帶大多布滿珊瑚跟各式海生物,其中尤其以珊瑚最為脆弱,站友們參加潮間帶活動時,請疼惜我們的島嶼,讓海資源留給後代子孫,對於珊瑚盡量以觀賞代替觸摸,更勿直接踩踏珊瑚,往往你的一腳就毀掉了萬年的珊瑚礁。對於其他無法食用的海生物,也盡量以觀賞代替把玩,除非是業者自行放養,或打算捕撈回去加菜的海生物。

引用:http://www.phsea.com.tw/travel/index.php/%E8%B8%8F%E6%B5%AA%E6%B4%BB%E5%8B%95%E4%BB%8B%E7%B4%B9

目斗嶼浮潛



穿著防寒衣浮潛,長時間浮潛才不會覺得冷







目前在澎湖浮潛只有在目斗嶼這個地方,有提供防寒衣給遊客使用,而且如果遊客有近視,還可以免費向船公司借有度數的蛙鏡,這也是其他船公司所沒有的服務。

合格的海浪救生員,會在身上穿上海浪救生員的衣服,有些只是找會游泳的人,來當救身員,這對遊客來說,可是很沒保障的。

浮潛教練認真的在傳授遊客浮潛的技巧,及如果遇到腳抽莖時的自救方式!如果要玩的盡興可要認真的學喔!玩得開心又安全才是浮潛!
在珊瑚礁上浮潛,才能夠真正感受到浮潛的樂趣

在珊瑚礁上浮潛,才能夠真正感受到浮潛的樂趣,如果沒有防寒衣,可能有沒幾分鐘就受不了,各位網友可要注意。

浮潛教練正在交大家腳抽筋時的自救方式
浮潛教練正很細心的教大家如果腳抽莖的時候怎麼辦,還有如果你遊不動了,怎麼樣休息,到時候浮潛教練就會用繩子把你拖回來,常常爪蛙會故意這樣躺著,因為這時候會有一種好像我的心漂浮在澎湖愛情海的感覺,耳朵聽到的是海鷗與海浪的聲音,太陽有一點點熱,全身完全放鬆,不使一點力,任海水漂流,感覺好特別,當然要注意不要瓢太遠了,免得要浮潛教練拖你回來就丟臉了。
來目斗嶼浮潛,我想沒有別的,就是會讓你體會到人與魚共舞的感受,一個可以盡情體會海底之美的活動。


目斗嶼浮潛海底景觀-使用水中即可拍的所拍攝的照片,看的到很多種類的魚群與珊瑚礁,記得珊瑚可是只能看,不能採的喔! 感覺整個魚群都在你身邊游泳,但是想抓也抓不到,爪蛙還有遇過類似丁香魚的魚群從身邊由過,在陽光的反射之下,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動,一定要自己去體會一下,那種感覺,這是在其他地方感受不到的。


夜釣小管

澎湖小管的盛產期為每年的5~9月,其營養價值很高,蛋白質的含量約16~20%,而且小管的肉裡面含有可以消除疲勞以及降低膽固醇的牛磺酸,可以降低人體的膽固醇累積以及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問題,小管有很多稱呼如:[鎖卷]、[中卷]、[透抽]、[小捲]..等,但都是指[小管]





夜釣小管是澎湖很有名的夜間活動,夜釣小管的小管麵線(夜釣小管業者,會將遊客所釣到的小管身體變成小管生魚片,而頭與觸角的部分就會變成小管麵線的配料,在釣玩小管很累很餓之後,吃上小管麵線會感覺到慢慢的幸福,光是ㄧ個人就可以連續吃上五碗)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澎湖本島馬公景點:天后宮˙天后宮文物陳列室 ˙順承門 ˙四眼井

景點名稱: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是全臺最早創建之媽祖廟,原名娘媽宮,是傳統寺廟建築之代表。媽祖歷經宋、元、明三朝只封為天妃,是中國沿海省份最受崇敬的海神;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襲澎,宣稱曾得媽祖庇佑,翌年清廷晉封天妃為天后,其廟遂稱天后宮。天后宮在清代之規模已完成了三殿式格局,至民國十二年又有一次大修,前殿三川門,中殿為正殿,殿前加拜亭,後殿為二層樓閣,稱為清風閣。廟前廣場,地面鋪石,並有照壁,廟後隆起土丘,成為廟身之靠山,此連串設施及前低後高之安排,俱屬中國傳統建築之標準格局 。



景點名稱:天后宮文物陳列室
本陳列室的位置是天后宮後殿,後殿又稱清風閣,運用此空間將文物藉由一些展示手法,介紹媽祖與馬公、澎湖人的關係。本陳列室由文建會設立,導覽由澎管處派員解說。分為「天后宮的歷史事蹟區」、「天后宮的社區功能展示區」、「天后宮的建築之美展示區」、「中庭」一休息區等。展示內容有天后宮簡史與舊照、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荷人所繪「澎湖港口圖」、何器石碑拓本、天后宮改建碑記拓本、「功庇斯文」匾拓本、修護紀錄圖冊、天后宮模型、天后宮架構剖面圖、錫製禮器(香爐、香爐蓋與香爐飾件、花瓶)、天后宮修護時所拆卸的舊有木、磚、瓦等建材及木雕、泥塑與剪黏等舊構件、街庄自由寄進名碑拓本、媽祖鳳輦二座、免朝牌、清風閣對聯拓本、天后宮周緣地區市街模型圖、乞龜與巡海圖照及文物等。分為實體文物、展示板說明、櫥櫃展示等,參觀後可以了解澎湖天后宮對於澎湖的重要性以及一些相關的在地節慶活動。 一樓陳列的文物裡,以目前全台最早的石碑-「沈有容諭退紅麻番韋麻郎等」為主要的展示文物,本文物是天后宮整修時,在地基下發現,証明澎湖天后宮的歷史起源;二樓有一塊澎湖進士所贈之匾-「功庇斯文」。還有天后宮昔時整修時留下的宮廟作品,如剪黏、交趾陶等。





景點名稱:順承門
媽宮城亦稱澎湖城、也稱光緒城。也是清朝最後一座築建的防禦性城池。光緒十一年(1885)二月十三日法軍攻佔媽宮,同年六月,中、法議和後法軍撤離澎湖。清廷為提高澎湖的防禦,特增派兵勇,並任命吳宏洛為澎湖鎮總兵駐守媽宮。 光緒十二年(1886)十一月總兵吳宏洛奉命辦理澎湖防務,經閩浙總督楊昌濬和臺灣巡撫劉銘傳商談建城之議後,配合媽宮地區的紳民稟請建城。光緒十三年(1886)澎湖鎮總兵吳宏洛奉劉銘傳令,建媽宮城。 依《澎湖廳志》卷二規制城池載:「周圍長七百八十九丈二尺五寸,牆垛五百七十個,牆身連垛計高一丈八尺,腳跟入地三尺五寸,厚二丈四尺,設東門(朝陽門)、大西門、南門(迎薰門)、北門(拱辰門)、小南門(即敘門)、小西門(順承門)共六門。東門臨海,西接金龜頭砲臺,北面護城河一道。其東、西、北、小西、小南五門,上蓋敵樓各一座;東西北三門內旁,蓋更樓各兩間,西間內南道更樓一門。又東城安設砲位一尊,城牆內蓋兵房四間。」(註:按《澎湖廳志》(1893)林豪所繪澎湖城圖和日治時期拍攝照片所示,六門中唯一未蓋敵樓者為大西門。《澎湖廳志》卷二城池 記錄文中「其東西北小西小南五門上蓋敵樓各一座」。其原著「西」字應是「南」字之筆誤。 另媽宮城中,即敘門與迎薰門二城門,何者為南門或小南門,在《澎湖廳志》澎湖城圖和城池文字記錄上並未有明確記載。近代澎湖縣志史,即有即敘門(小南門)、迎薰門(南門),和即敘門(南門)迎薰門(小南門)兩種不同名稱的記載。 媽宮城建城面積約二十六公頃。城內有諸多重要建築:總鎮衙置、鎮標中營遊擊(原右營守備署)、右營都司署(原遊擊署)、左營中軍守備(原吳宏洛行台、程朱祠前)、通判署(原副將衙門)、水雷門、天后宮、北極殿、軍煤廠、鹽課管、水仙宮、演武亭、練營、程朱祠、電報局、城隍廟。 媽宮城歷近二年的築建,於光緒十五年十月完工,共花費二萬三千五百三十七兩銀子。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曰軍由龍門村東側海岸裡面角處登陸後,僅三日,曰軍即政入媽宮城內。日治時期澎湖廳政府為了加強海港的功能性,和媽宮市街的擴充計劃,於明治四十年二月十五日開始執行拆除媽宮城築港工程。首先拆除即敘門到迎薰門及東角砲台東南臨海部份城牆,做為媽宮港第二棧橋至第三棧橋間的築港材料。第二階段於昭和十三年十月十日起拆除東門(朝陽門)至北門(拱辰門)段城牆,自此媽宮即不再區分城內、城外了。而媽宮城也維持了近五十年的歷史使命。 今媽宮垣尚遺留部份,北起自北門西側(拱辰門)今公共汽車候車站西側路口,沿觀音亭東側城垣(介壽路旁)到大西門(今中興門),再南下至小西門(順承門)處。日治時期為澎湖要塞司令部,台灣光復後改為澎湖防衛司令部所在地的外圍城垣。 媽宮城小南城門(即敘門)原址位於今中山路與民族交叉路口處。南門(迎薰門)原址位於今中山路與中正路交叉路口處。東城砲台又名東角砲台,原址位於今仁愛路二號現址。東城門(朝陽門)原址位於今民生路與民權路、重慶街、光復路、中華路交叉路口處。北城門(拱辰門)原址位於今民生路與民族路交叉路口處。西城門(大西門)原址位於介壽路澎湖防衛司令部中正堂對面,民國五十一年改稱為中興門(未拆除)。小西城門(順承門)位於中仙路盡西處,民國六十一年修護後,列為國家二級古蹟。民國七十五年重加整修,民國八十九年再予修復呈現今貌。 


景點名稱:四眼井
「四眼井」的開鑿年代距今約300年(約明代中葉),位於馬公鎮中央街北端,在74年11月27日已公告為三級古蹟。媽宮自唐宋以後就是「東洋」航線的中繼站,四孔井可能因位置低窪,可匯集三方泉水而成為過往船舶之加水站,因而逐漸被整砌成大井。後來在附近居民逐漸增加後,為維護汲水安全及秩序,乃以石板鋪蓋,上鑿四個井口,據傳中央街舊名大井街,即因本井而得名。 四眼井深約5.6公尺,徑約2公尺,逢旱不涸,水質清涼,本是極為優良的飲水,但自從有自來水設施以後,已變成了洗滌用的水井了。

組員介紹

班級:進四休閒四甲
姓名:魏欣瑜
學號:2095420025
E-MAIL: ginirabbit129@yahoo.com.tw

班級:進四休閒四甲
姓名:陳嘉雯
學號:2095420037
E-MAIL:aa2233445@yahoo.com.tw

班級:進四休閒四甲
姓名:李家佩
學號:2095420039
E-MAIL:mailto:polo11262001@yahoo.com.tw

班級:進四休閒四甲
姓名:王晶晶
學號:2095420041
E-MAIL:x223613633@yahoo.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