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名稱: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是全臺最早創建之媽祖廟,原名娘媽宮,是傳統寺廟建築之代表。媽祖歷經宋、元、明三朝只封為天妃,是中國沿海省份最受崇敬的海神;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襲澎,宣稱曾得媽祖庇佑,翌年清廷晉封天妃為天后,其廟遂稱天后宮。天后宮在清代之規模已完成了三殿式格局,至民國十二年又有一次大修,前殿三川門,中殿為正殿,殿前加拜亭,後殿為二層樓閣,稱為清風閣。廟前廣場,地面鋪石,並有照壁,廟後隆起土丘,成為廟身之靠山,此連串設施及前低後高之安排,俱屬中國傳統建築之標準格局 。
景點名稱:天后宮文物陳列室

本陳列室的位置是天后宮後殿,後殿又稱清風閣,運用此空間將文物藉由一些展示手法,介紹媽祖與馬公、澎湖人的關係。本陳列室由文建會設立,導覽由澎管處派員解說。分為「天后宮的歷史事蹟區」、「天后宮的社區功能展示區」、「天后宮的建築之美展示區」、「中庭」一休息區等。展示內容有天后宮簡史與舊照、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荷人所繪「澎湖港口圖」、何器石碑拓本、天后宮改建碑記拓本、「功庇斯文」匾拓本、修護紀錄圖冊、天后宮模型、天后宮架構剖面圖、錫製禮器(香爐、香爐蓋與香爐飾件、花瓶)、天后宮修護時所拆卸的舊有木、磚、瓦等建材及木雕、泥塑與剪黏等舊構件、街庄自由寄進名碑拓本、媽祖鳳輦二座、免朝牌、清風閣對聯拓本、天后宮周緣地區市街模型圖、乞龜與巡海圖照及文物等。分為實體文物、展示板說明、櫥櫃展示等,參觀後可以了解澎湖天后宮對於澎湖的重要性以及一些相關的在地節慶活動。 一樓陳列的文物裡,以目前全台最早的石碑-「沈有容諭退紅麻番韋麻郎等」為主要的展示文物,本文物是天后宮整修時,在地基下發現,証明澎湖天后宮的歷史起源;二樓有一塊澎湖進士所贈之匾-「功庇斯文」。還有天后宮昔時整修時留下的宮廟作品,如剪黏、交趾陶等。
景點名稱:順承門

媽宮城亦稱澎湖城、也稱光緒城。也是清朝最後一座築建的防禦性城池。光緒十一年(1885)二月十三日法軍攻佔媽宮,同年六月,中、法議和後法軍撤離澎湖。清廷為提高澎湖的防禦,特增派兵勇,並任命吳宏洛為澎湖鎮總兵駐守媽宮。 光緒十二年(1886)十一月總兵吳宏洛奉命辦理澎湖防務,經閩浙總督楊昌濬和臺灣巡撫劉銘傳商談建城之議後,配合媽宮地區的紳民稟請建城。光緒十三年(1886)澎湖鎮總兵吳宏洛奉劉銘傳令,建媽宮城。 依《澎湖廳志》卷二規制城池載:「周圍長七百八十九丈二尺五寸,牆垛五百七十個,牆身連垛計高一丈八尺,腳跟入地三尺五寸,厚二丈四尺,設東門(朝陽門)、大西門、南門(迎薰門)、北門(拱辰門)、小南門(即敘門)、小西門(順承門)共六門。東門臨海,西接金龜頭砲臺,北面護城河一道。其東、西、北、小西、小南五門,上蓋敵樓各一座;東西北三門內旁,蓋更樓各兩間,西間內南道更樓一門。又東城安設砲位一尊,城牆內蓋兵房四間。」(註:按《澎湖廳志》(1893)林豪所繪澎湖城圖和日治時期拍攝照片所示,六門中唯一未蓋敵樓者為大西門。《澎湖廳志》卷二城池 記錄文中「其東西北小西小南五門上蓋敵樓各一座」。其原著「西」字應是「南」字之筆誤。 另媽宮城中,即敘門與迎薰門二城門,何者為南門或小南門,在《澎湖廳志》澎湖城圖和城池文字記錄上並未有明確記載。近代澎湖縣志史,即有即敘門(小南門)、迎薰門(南門),和即敘門(南門)迎薰門(小南門)兩種不同名稱的記載。 媽宮城建城面積約二十六公頃。城內有諸多重要建築:總鎮衙置、鎮標中營遊擊(原右營守備署)、右營都司署(原遊擊署)、左營中軍守備(原吳宏洛行台、程朱祠前)、通判署(原副將衙門)、水雷門、天后宮、北極殿、軍煤廠、鹽課管、水仙宮、演武亭、練營、程朱祠、電報局、城隍廟。 媽宮城歷近二年的築建,於光緒十五年十月完工,共花費二萬三千五百三十七兩銀子。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曰軍由龍門村東側海岸裡面角處登陸後,僅三日,曰軍即政入媽宮城內。日治時期澎湖廳政府為了加強海港的功能性,和媽宮市街的擴充計劃,於明治四十年二月十五日開始執行拆除媽宮城築港工程。首先拆除即敘門到迎薰門及東角砲台東南臨海部份城牆,做為媽宮港第二棧橋至第三棧橋間的築港材料。第二階段於昭和十三年十月十日起拆除東門(朝陽門)至北門(拱辰門)段城牆,自此媽宮即不再區分城內、城外了。而媽宮城也維持了近五十年的歷史使命。 今媽宮垣尚遺留部份,北起自北門西側(拱辰門)今公共汽車候車站西側路口,沿觀音亭東側城垣(介壽路旁)到大西門(今中興門),再南下至小西門(順承門)處。日治時期為澎湖要塞司令部,台灣光復後改為澎湖防衛司令部所在地的外圍城垣。 媽宮城小南城門(即敘門)原址位於今中山路與民族交叉路口處。南門(迎薰門)原址位於今中山路與中正路交叉路口處。東城砲台又名東角砲台,原址位於今仁愛路二號現址。東城門(朝陽門)原址位於今民生路與民權路、重慶街、光復路、中華路交叉路口處。北城門(拱辰門)原址位於今民生路與民族路交叉路口處。西城門(大西門)原址位於介壽路澎湖防衛司令部中正堂對面,民國五十一年改稱為中興門(未拆除)。小西城門(順承門)位於中仙路盡西處,民國六十一年修護後,列為國家二級古蹟。民國七十五年重加整修,民國八十九年再予修復呈現今貌。
景點名稱:四眼井

「四眼井」的開鑿年代距今約300年(約明代中葉),位於馬公鎮中央街北端,在74年11月27日已公告為三級古蹟。媽宮自唐宋以後就是「東洋」航線的中繼站,四孔井可能因位置低窪,可匯集三方泉水而成為過往船舶之加水站,因而逐漸被整砌成大井。後來在附近居民逐漸增加後,為維護汲水安全及秩序,乃以石板鋪蓋,上鑿四個井口,據傳中央街舊名大井街,即因本井而得名。 四眼井深約5.6公尺,徑約2公尺,逢旱不涸,水質清涼,本是極為優良的飲水,但自從有自來水設施以後,已變成了洗滌用的水井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